分享海报

LG新能源二季度销售额5.07万亿韩元 在美电池厂获25亿美元贷款

LG新能源二季度销售额5.07万亿韩元 在美电池厂获25亿美元贷款

LG化学旗下电池公司LG新能源第二季度销售额达5.07万亿韩元,营业利润1956亿韩元。虽然汽车用圆柱电池销量增加及原材料价格上升,LG新能源相比上一季度销售额有所增加,但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扩散而导致的中国部分地区封锁及全球物流瘫痪等原因,收益性有所下降。

图片来源:LG化学

图片来源:LG化学

7月27日,LG化学公布第二季度业绩。今年第二季度,公司销售额达12.24万亿韩元,环比增长5.6%,同比增长7%;营业利润8785亿韩元环比减少14.3%,同比减少59%。

其中,LG化学新材料事业部第二季度销售额为2.02万亿韩元,营业利润3354亿韩元。LG化学表示,得益于电池材料出货量的持续增长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公司实现了单一季度最高销售额。同时,又因高镍正极材料和半导体材料等高利润产品的出货量增加以及良好的汇率环境等原因,盈利能力有所改善。

LG化学还预测,第三季度,虽然因金属价格下跌而造成的收益性影响不可避免,但预计正极材料出货量扩大,公司以电池材料为中心的新材料事业部仍将实现持续增长。

在新材料事业部成绩优异的同时,LG化学旗下电池公司LG新能源第二季度销售额也有所增加,达5.07万亿韩元,营业利润为1956亿韩元。虽然汽车用圆柱电池销量增加及原材料价格上升,LG新能源相比上一季度销售额有所增加,但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扩散而导致的中国部分地区封锁及全球物流瘫痪等原因,收益性有所下降。

LG化学表示,第三季度,随着主要客户的新车型上市和与通用的合资公司订单全面启动,以战略客户为中心的销售将迎大幅度增长。

在披露第二季度业绩同日,LG化学还发布消息,为了攻占快速增长的电动汽车电池材料市场,LG化学与通用汽车还签署了正极材料供应协议。根据协议,2022年下半年到2030年,LG化学将向其供应超过95万吨正极材料,这些正极材料将用于通用汽车与LG新能源的合资公司Ultium Cells,可供应制造约500万辆高性能纯电动汽车(EV)的电池。

值得关注的是,LG化学此次供应的正极材料为新一代动力电池用NCMA(镍、钴、锰、铝)正极材料,该正极材料是采用LG化学最佳材料技术的产品,通过应用提高稳定性的铝,同时将决定能量密度的镍含量提高到90%,具有出色的稳定性和输出。

另据外媒报道,美国能源部计划向通用汽车和LG新能源合资电池公司Ultium Cells提供25亿美元贷款,用于资助其建设新的锂电池工厂。Ultium Cells计划把这笔资金用于俄亥俄州、田纳西州和密歇根州电池厂。其中,俄亥俄州电池厂将于8月开始生产,随后田纳西州电池厂将于2023年底开始生产,密歇根州电池厂投产时间也已定在2024年。

除了在美扩大电池产能,6月13日,LG新能源还曾发布消息,公司将在韩国Ochang工厂投资逾7300亿韩元(约合38亿元人民币),新建圆柱电池生产线,新增约13GWh的产能。具体来看,LG新能源将投资5820亿韩元(约合30.2亿元人民币)在韩国Ochang新建一家工厂,用于生产4680电池,新生产线的产能为9GWh。此外,LG新能源还将额外投资1500亿韩元(约合7.8亿元人民币),用来扩大Ochang工厂现有2170电池生产线,预计新增产能为4GWh。这些新生产线将于下半年开始商业生产。

电池网注意到,早在5月26日,LG集团就发布中长期战略报告,计划在2026年之前的五年内仅在韩国的投资额就将达106万亿韩元,重点关注未来的增长领域。根据规划,LG集团将首先在5年内投资超过10万亿韩元(约530亿元人民币)用于电池和电池材料。

其中,LG化学计划到2026年在正极材料、隔膜、碳纳米管等电池材料领域投资1.7万亿韩元(约90.1亿元人民币),目标是成为世界第一的综合性电池材料企业;LG新能源计划对其位于忠清北道的梧仓工厂进行额外投资,以生产圆柱形电池。同时,将重点发展全固态电池、锂硫电池等下一代电池,发展BaaS(Battery asa Service)平台等新业务。

另据LG新能源此前规划,2025年将全球电池产能提升至520GWh,满足约742万辆高性能电动汽车的需求。在竞争力方面,韩国研究机构SNE Research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球电动汽车电池市场规模达到202GWh,同比增长76%。其中,LG新能源以装车量28GWh位居第二。

最后更新:2022-07-28 18:11:37

海融网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海融网”的作品或图片,版权均属于海融网。海融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机构未经海融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海融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或合作单位,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用户和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始出处或信源主张权利。特别提醒:本网刊发或转载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文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