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海报

工信部将开展汽车生产一致性检查 重点检测新能源车安全保障能力

工信部将开展汽车生产一致性检查 重点检测新能源车安全保障能力

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发布《关于组织开展2022年度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将对生产企业准入条件保持情况飞行检查。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重点包括企业安全管理机制、运行监测、事故响应处置等方面的安全保障能力。

关于组织开展2022年度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

6月24日,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压紧压实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主体责任,督促企业规范生产行为,提高车辆产品的安全性能和节能水平,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发布《关于组织开展2022年度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将对生产企业准入条件保持情况飞行检查。包括产品设计开发能力、生产能力、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售后服务及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等。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重点包括企业安全管理机制、运行监测、事故响应处置等方面的安全保障能力。

工信部还将对已获得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许可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进行一致性检查。

一是抽取样车送检测机构检测。其中,新能源乘用车主要包括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纯电动续驶里程及电能量消耗量、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单体安全要求、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循环寿命等10个项目;新能源客车主要包括客车结构安全、内饰材料燃烧特性、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蓄电池单元热失控试验、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循环寿命等13个项目;新能源专用车主要包括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纯电动续驶里程及电能量消耗量、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循环寿命等6个项目。

二是车辆现场检查。对货车、罐式汽车和半挂车等产品进行车辆基本结构及技术参数的现场检查,主要包括外廓尺寸、整备质量、轮胎规格等。

三是轻型货车、小微型载客汽车专项检查。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轻型货车、小微型载客汽车生产和登记管理工作的通知》(工信部联通装〔2022〕3号)要求,开展轻型货车、小微型载客汽车专项检查工作,主要包括基本配置检查、整备质量检查等。

海融网注意到,工信部近年来不断加大新能源汽车生产一致性检查、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力度:

2020年6月,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对已售车辆、库存车辆的防水保护、高压线束、车辆碰撞、车载动力电池、车载充电装置、电池箱、机械部件和易损件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并根据车辆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技术手段,降低车辆起火风险。

2020年12月,工信部约谈新能源汽车产品监督检查中的25家汽车企业并作出处理决定,对违规企业依法予以撤销或暂停违规产品《公告》、暂停新能源汽车新产品申报等行政处理,并将违规信息纳入企业信用记录,列入后续重点监管对象。

2021年10月,工信部约谈了新能源汽车监督检查中存在违规问题的7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要求有关企业切实履行主体责任,认真分析问题原因,严格按照准入管理要求,限期整改存在问题。

2022年4月,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企业安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提高动力电池安全水平。企业要积极与动力电池供应商开展设计协同,持续优化整车与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匹配以及热管理策略,明确动力电池使用安全边界,提高动力电池在碰撞、振动、挤压、浸水、充放电异常等状态下的安全防护能力。鼓励企业研究应用热失控实时监测预警装置和早期抑制及灭火措施。

该意见还明确,对于发生重大或典型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企业,将依法依规采取约谈、公开通报、责令限期整改等措施。各地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际,指导企业按照意见精神做好落实,依法依规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共同做好新能源汽车安全管理工作。

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副局长王贇松今年年初表示,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呈现出新的安全特点,市场上有些车辆出现了电池化学稳定性、再生制动、碰撞兼容性等新型风险类型。车辆动力电池和电池管理系统制造与设计缺陷、机械损伤、高温、外短路等原因,都可能造成安全隐患。

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此前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共接报火灾21.9万起,共有625人因火灾死亡、397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5.2亿元。从交通工具发生火灾的情况来看,新能源车辆增幅较大。共接报各类交通工具火灾1.9万起,同比去年上升8.8%;其中,新能源汽车640起,同比上升32%,高于交通工具火灾的平均增幅。

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从2012年底的2万辆,大幅攀升到今年5月底的1108万辆。自2015年起,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

随着产销量的快速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必须持续完善安全技术标准,提升动力电池等安全性能,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最后更新:2022-06-25 12:19:03

海融网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海融网”的作品或图片,版权均属于海融网。海融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机构未经海融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海融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或合作单位,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用户和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始出处或信源主张权利。特别提醒:本网刊发或转载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文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