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按二维码阅读全文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在乘用车中的占比不断上升,截至2024年底,全国保有量已达3140万辆,动力电池装车量多年全球领先。
随着首批电池逐步到达八年质保期,加上各项新能源车换新补贴政策落地,我国即将迎来一轮动力电池的集中退役高峰期。业内预测,到2030年,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或将突破千亿元。
企查查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内电池回收相关现存企业达18.27万家。从注册量来看,近十年相关企业注册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22年-2024年,每年注册量均超4万家。截至目前,今年已注册2.08万家,其中前五月注册量达1.86万家,同比增长9.32%。
从地区分布来看,国内电池回收相关企业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占比达31.78%,其次为华南、华中、西南地区,分别占比16.3%、14.37%、13.17%。
从成立年限来看,超6成国内电池回收相关企业成立于近3年,其中成立年限在1-3年的占比40.05%,成立于1年内的相关企业占比23.56%。成立于10年以上的占比最小,达4.9%。
综上来看,市场爆发式增长的同时,隐忧相伴,超过6成的电池回收相关企业成立不足三年,行业经验沉淀不足,规范化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在此背景下,5月底,工信部召开全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专班第一次会议,部署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工作。
会议强调,要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加快制定相关法规规章,制修订各类锂电池安全技术规范等相关强制性标准,用法治手段规范回收利用行为,以标准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要强化全链条监督管理,紧盯电池生产、车辆报废、拆解利用等环节,打通全流程监管堵点卡点,运用数字化技术加强动力电池流向监测,依法查处非法拆解污染环境、无照经营等行为。要加强行业能力建设,加大关键技术、工艺及装备的协同攻关和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强行业规范管理,对规范条件企业强化“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支持骨干企业做优做强,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动力电池回收,不仅关乎经济效益,更关系到资源安全与环境保护。在政策和市场共同作用下,我国电池回收行业正从“野蛮生长”阶段加速迈向规范化、标准化、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海融网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海融网”的作品或图片,版权均属于海融网。海融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机构未经海融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海融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或合作单位,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用户和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始出处或信源主张权利。特别提醒:本网刊发或转载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文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