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海报

国家能源局发布!《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全文来了!

国家能源局发布!《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全文来了!

截至2024年底,中国氢能企业累计发起投融资事件超550起,投资方向由燃料电池为主逐步趋于多元拓展,从上游原材料研发、中游核心部件制造,到下游应用场景创新。

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

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下称《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氢气产能超5000万吨/年,同比增长约1.6%。各地建成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产能超12万吨/年,建成加氢站超540座,推广燃料电池汽车约2.4万辆,各领域试点示范取得积极进展。与此同时,中国积极推动氢能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合作,参与国际标准和认证体系建设,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智慧。

其中,交通应用方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稳步推进,京津冀、上海、广东、郑州、河北五个城市群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超1.5万辆,累计建设加氢站160座,累计示范运行里程超3.9亿公里。京沪高速开展长途干线氢动力物流运输试运营;2400千瓦氢能源动力火车投用;轻型氢内燃飞机原型机首飞;甲醇船舶“国能长江01”轮实现煤炭装载运营;5500马力氨动力拖轮成功加注船用氨燃料;大型甲醇燃料动力集装箱船实现“船—船”加注。

产业孵化方面,截至2024年底,中国氢能企业累计发起投融资事件超550起,投资方向由燃料电池为主逐步趋于多元拓展,从上游原材料研发、中游核心部件制造,到下游应用场景创新。资本逐步覆盖全产业链关键节点,驱动产业创新发展与结构重塑,已有1家企业实现科创板上市,5家企业实现港交所上市。

技术专利方面,截至2024年底,中国涉氢专利申请数量累计超过80000件,约占全球总量的27%,位列涉氢专利申请地区第一位。从技术环节来看,中国在氢能制取、氢能储运、氢能应用以及共性支撑等主要技术环节专利申请量均占据领先态势,相关专利分别占全球相应技术环节申请总量的37%、40%、23%和41%。

价格方面,2024年,氢能生产侧价格加速下行,下降效应逐步传导至消费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等政策在氢能生产消费价格方面的引导效应逐步显现。根据中国氢价指数显示,2024年全国平均生产侧、消费侧氢能价格分别降至30元/千克以下和52元/千克以下;2024年12月,全国氢能生产侧价格降至28.0元/千克,相较上年同期下降幅度约15.6%,消费侧价格降至48.6元/千克,相较上年同期下降幅度约13.7%,创下氢能生产侧、消费侧均价统计最低点。

展望2025年,《报告》指出,2025年,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是推动中国氢能产业迈过经济性拐点、转向规模化发展的关键一年。面对国际氢能产业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以及国内提升氢能应用经济性、提高关键技术装备水平、完善政策支撑体系等挑战,中国将进一步强化政策顶层设计和整体统筹,推进核心技术突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拓展国际合作领域,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一)加强政策统筹协调,落实能源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发挥氢能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作用,强化统筹协调和部门分工配合,协同推进氢能产业政策制定,及时协调解决氢能发展相关问题。抓好能源法、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相关政策文件的落实工作,将氢能作为未来能源重要组成部分进行部署,明确主要发展任务以及相应支持举措。积极推动研究新能源发电就近消纳价格机制,紧密结合新型能源体系建设,逐步推动氢能项目参与电力市场、支撑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提升。加强跨区域产业发展协同联动,推动各地明确氢能发展协调机制,完善产业发展配套措施,建立健全氢能项目管理流程规范,因地制宜、积极有序布局氢能产业。

(二)推进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氢能转化应用瓶颈。充分利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企业绿色氢能制储运创新联合体等创新机制,坚持创新驱动、应用导向,推动龙头企业联合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共性技术研究、重大战略产品开发,加快推进重大技术成果转化、工程化应用。推动开展低成本宽负荷电解水制氢、大规模氢液化、储运新型材料、氢氨燃烧机理、氢冶金、流程仿真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和工具研究攻关,持续探索碱性—质子交换膜电解槽混联、规模化系统集成与集群控制以及天然氢勘查等先进技术,持续提升氢能产业竞争力。

(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夯实产业发展质量支撑。有序推进全国氢能信息平台建设,加强氢能行业跟踪与统计分析,逐步建立重点项目、技术装备、企业机构、市场动态等统计评估体系,科学指导氢能技术创新研发和项目规划布局。支持龙头企业和行业机构建设氢能实证实验平台,推动开展氢能关键装备检验检测和标准验证,形成适应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的质量、标准、计量、认证体系。强化行业标准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加强标准化组织建设;印发能源行业标准计划年度立项指南,加大氢能方向重点标准立项支持力度;积极参与政府间和国际组织的氢能标准制定和认证工作;制定印发清洁低碳氢能标准,科学开展氢能碳减排效应核算与认证,加快探索构建氢能绿色价值实现机制。

(四)推动氢能试点工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坚持问题导向、应用导向,按照“创新引领、示范先行”的原则,结合“两重”建设,推进区域综合示范、重点场景应用,引导氢能先进技术装备落地应用、基础设施高水平建设、综合利用效能提升和产业规范有序布局。稳妥有序推动内蒙古乌兰察布至燕山石化输氢管道项目建设,强化工程建设及技术装备应用验证,探索实践氢能“制储输用”一体化商业运营模式。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深远海、沙戈荒等可再生能源制氢场景,引导煤化工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耦合创新发展,积极推进清洁低碳氢在冶金、合成氨、合成甲醇、炼化等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推动跨区域交通场景氢能应用,并依托重点项目加大对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科技成果应用力度。

(五)开展国际市场探索,促进资源市场交流合作。坚持构建新发展格局,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氢能领域政策交流、技术创新、项目落地等多元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下的氢能领域国际合作,推动氢能及其衍生品国际贸易机制建设及技术标准互认,参与全球氢能供应链建设。依托中欧能源技术创新合作平台、中国—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合作机制,以及与东盟、阿盟、非盟、中东欧等区域合作,打造新型国际创新协作支撑平台,推动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等项目合作。

附件:《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pdf

最后更新:2025-05-01 09:08:08

海融网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海融网”的作品或图片,版权均属于海融网。海融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机构未经海融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海融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或合作单位,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用户和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始出处或信源主张权利。特别提醒:本网刊发或转载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文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